分类
热搜爆点

资源“挤兑”

首先,本文说的“挤兑”不是某些地方方言,用很难听的话损人,挖苦人,埋汰人。本文说的挤兑,来源于银行业,通俗的说就是,短时间里,大量的人同时到银行里挤着兑换或提取现金。

“挤兑”英文名“run on banks”。是指在银行发行的非现金形式有效凭证正常流通的条件下,银行凭证持有者争相到发行银行凭证的银行要求兑现凭证对应等价实物或者货币的现象。当一家银行的信用发生动摇,准备金不足,银行凭证兑现发生困难,就会发生挤兑。挤兑可能使一家银行倒闭,甚至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波及整个银行业。

引起挤兑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核心是以下两点:银行凭证持有人或存款人对银行的信用产生动摇,纷纷要求用凭证兑换实物或者撤回存款提取现金;2、由于银行凭证快速贬值,银行凭证持有人要求快速把银行凭证抛出或兑现,以防其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

银行体系对挤兑具有相对较差的免疫力,这是由银行业本身提供的储蓄契约服务本质所确定的。为了缓解“挤兑”给银行业带来的风险,政府和行业组织都做出了很多的操作,比如准备金率、存款保险等

挤兑往往是伴随着普遍提取存款的现象发生的,在出现挤兑时,市场异常紧缩,借贷资本短缺,利息率不断上涨,迫使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倒闭或停业,从而更进一步加剧了货币信用危机,引起银行体系的混乱。

    2014年3月24日,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庆丰分理处网点,遭遇近千群众挤兑现金。这是由一则该行要“倒闭”的谣言引发的挤兑事件。随着谣言的扩散,挤兑潮扩至周边乡镇。该行启动大批量现金供应,确保储户兑付到位,同时银行和警方大力辟谣,最终解决了这次挤兑危机。

现在这个银行业的专业术语“挤兑”,也被应用于其他行业。比如疫情期间,“医疗资源挤兑”这个词汇就经常见诸于各类媒体。

医疗资源挤兑,粗略的说,是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患,现有的医疗资源难以满足需求,造成医疗资源匮乏的现象。

但是,有人会说,医院挂专家号一号难求和儿童医院排大队求医等现象,已经是长期存在多年的现象,这算医疗资源挤兑吗?为社么疫情以前没有提过“医疗资源挤兑”呢?

因此有人说,按银行业对“挤兑”的特征定义,比如‘短时间内,大量人群集中,要求兑现医疗服务’对“医疗资源挤兑”进行判定,是不确切的。

究竟什么才算医疗资源挤兑呢?

有人说,大量的患者对非必要的医疗资源使用和产生的浪费,是医疗资源挤兑。比如,一般性感冒咳嗽的病人,送入Icu重症监护治疗,才是医疗资源的挤兑。但有人认为,这种看法不对,这只是对医疗资源的错误使用,并不是挤兑。

其实,从银行业对“挤兑”的原始定义来说,疫情前,专家号一号难求和儿童医院排大队求医等现象其实就是医疗资源挤兑,只是这些现象仅影响到少部分人,人们不是太关注。现在疫情期间,由于病毒的可怕传染性,导致出现大量病例和感染者,这些短时间内出现的大量患者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医院体系需要提供相应服务来响应需求,这就影响到了社会层面的绝大部分人,挤兑效应就非常显著。

除了医疗资源的挤兑,我们切身体会的还有,对名校教育资源的挤兑出现的学区房现象、春运期间对火车票资源的挤兑出现的黄牛现象等等。

     在我国,所有行业存在的挤兑现象,说到底,还是资源少人口多导致的对优质资源的血腥争夺,短期内似乎无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